經顱磁刺激可以改善慢性卒中患者上肢功能
卒中后上肢功能的恢復對于重獲獨立性非常重要。健康人群雙側大腦半球興奮性的平衡相互對稱。卒中后慢性期,健側M1區興奮性明顯下降,導致半球間皮質運動興奮性不平衡。改善興奮的不對稱性,可以改善患側手及上肢的臨床預后。
間斷θ節律刺激(iTBS)是一種重復經顱磁刺激,可以促進興奮性和神經可塑性。
為明確皮質下卒中患者慢性期進行上肢物理治療聯合健側M1區iTBS的效果,來自新西蘭奧克蘭大學的Ackerley博士設計了單中心隨機對照三盲試驗,并將研究結果發表在NeurorehabilitationandNeuralRepair2015年7月的期刊上。
研究共納入了18名上肢功能障礙的患者,均為首次單側半球皮質下卒中,病程6個月以上,Fugl-Meyer評分大于20分。受試者隨機分為PRIMED組(接受物理治療和真性iTBS)和對照組(接受物理治療和假性iTBS)。
治療方法如下:首先對健側初級運動皮質區(M1區)進行真性或假性iTBS。刺激結束5分鐘后進行45分鐘的上肢物理治療,包括力量訓練、任務特異性和功能性任務訓練。每日一次,持續10天。
治療開始前進行2次基線評估,相互間隔2周。治療過程中進行中期評估,治療結束即刻、結束1個月和3個月時也進行評估。采用上肢動作研究測試(ARAT)評分和Fugl-Meyer量表的上肢部分(FM)評估上肢功能及障礙。治療開始前2周和結束后1月進行功能磁共振檢查。
研究結果顯示,PRIMED組在治療后ARAT得分改善,治療結束1個月后改善仍存在。但治療中期評估時改善尚未出現,提示存在劑量效應,而對照組無明顯改善。FM評分僅在治療結束即刻兩組均有改善,且兩組間無明顯差異。1月時ARAT的改善與皮質運動興奮性的平衡和患手抓握時健側運動前區皮質的激活增加有關。
上述研究表明,2周的間斷θ節律刺激可以改善卒中慢性期的上肢功能,效果可以持續至少1月,單獨的物理治療不足以改善功能。間斷θ節律刺激在卒中慢性期可以對治療起輔助作用。
擇思達斯表示:如需進一步了解慢性卒中和經顱磁治療儀的信息,可以添加微信 zsds508 了解更多資訊。